何园之行(四)(1521字)
从复道曲折南行,便到了赏月楼。这里是全园赏月的最佳场所。是园主人专门为母亲吃斋念佛喜欢独处建造的。赏月楼面阔三间,造型简洁,地面用鹅卵石铺就福禄寿喜图。楼上设佛堂,楼廊的铁艺栏杆都是当时从国外进口的。均铸镂空篆字"延年益寿"的字样及青松图案。赏月楼的对面假山平台上种着一棵百年女贞树,寓意主人的母亲贞洁高尚的品格。
在赏月楼上想到:园主人是"老疾固至,名山恐难遍睹,帷澄怀观道,卧以游履,皆图之于室,谓托琴动操,欲令众山皆响"。
赏月楼的楼下为同仁馆,本馆冠以"同仁"二字,为的是纪念六十年前曾在何园创办的一所学校--同仁中学。本馆所在地就是一间当年书声朗朗的教室。我三次访何园,都看到室内的黑板和整齐的书桌椅。
1946年,何园变成了同仁中学。虽然同仁中学只有3年校史,却培养了近700位初、高中毕业生。半个多世纪后,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少年,如今已成为年逾古稀的耄耋老人,他们的足迹遍及北京、上海、台湾及海外,有的成了声名显赫的将军,有的成了卓有成就的科学家,有的成为儒雅博学的艺术家……但无论他们走多远,从未忘却母校,忘却当年的老校长张旭光和师母王倩珠。随着岁月更叠,时代变迁。走进历史记忆的同仁中学,仍然以其鲜明的特色和杰出的业绩,在昭示着人们,莫辜负名园胜地,大好时光,要追求建功立业,人世流芳。
读书楼书声
读书楼是船厅后身西北角的一座小楼,当年何芷舠的大公子何声灏(灏,水势大的意思) 就是在这里"三更灯火五更鸡"地读书。最后苦读成才,于光绪十六年(1890年)殿试获二甲第六名中进士的,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。读书楼窗明几净,花繁树茂,环境幽雅。何声灏这样的学习条件真让人羡慕,我想,人们常说读书是"十年寒窗",这也算"寒窗"吗?既无衣食之虞,又无劳顿之忧,还有名师指点。远的不说,就是同附近清贫些的朱自清先生家相比,就有霄壤之别。然而通过各自努力,他们最后都成为社会栋梁,可见事在人为。
读书楼是何园的文脉象征,何氏家族从何芷舠的父亲这辈起,通过科举做了大官,也留下了厚学重教、诗礼传家的门风,先后出现了祖孙翰林、兄弟博士、父女画家、姐弟院士等。
廊是中国园林中最富有可塑性和灵活性的建筑形式,在园林中不仅有交通的功能,更重要的是有观赏的作用。在何园这种建筑的功能和魅力,被发挥到了极至。整个园区,以曲廊作为联系脉络,随形而变,顺势而曲,到处连贯始终不断,通幽度壑,显得堂奥似深,变化无穷,构成园林建筑的回还变化之美。
一条复道回廊将后花园分隔成为东西两部分,西花园的楼台虽然参差不齐,但却极富层次,虽为单体建筑,却也浑然一体,其中起纽带作用的就是回廊了。这条回廊连接各厅,使人感到这有限空间变成了无限的天地。沿着这条回廊,你可以从这栋楼走到另一栋楼,走遍何园所有的楼阁。走在回廊上,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同一个景色,故有步移景异之意境。
复道回廊是何园建筑中的一大特色,全长430米,并把整个后花园的主要景点和玉绣楼贯穿起来。它分为上下两层,形成主体面,起到分离客流的作用。可见1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建造立体交通的思维,漫步在复廊,欣赏全园美景,还可以观赏到水心亭上的戏曲表演,并能遮阳避雨,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构园者的用心良苦,独具匠心。
复道,是在双面回廊的中间用墙分隔为二而形成,又称内外廊。起到分流的作用,被称为立交桥的雏形。由于在一条廊内分成两条走道,所以廊的跨度很宽,显得大方气派。复道的交叉口一边通向蝴蝶厅、一边通向读书楼。
而何园将廊这种建筑功能和魅力发挥到了极致,回廊,扬州人俗称为串楼,分上下两层。她将东园、西园、住宅院落都串联在一起,迂回曲折,四通八达,游客即使是在下雨天,也能免遭淋雨之苦,尽情欣赏全园美景。